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剧代表性传承人、著名淮剧表演艺术家陈德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9月25日0时24分,在泰州逝世,享年81岁。

淮剧“皇帝”陈德林逝世,艺坛痛失陈派艺术创始人

这位被尊称为“淮剧皇帝”的艺术大师,用60余年的艺术生涯开创了淮剧陈派艺术,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生腔小悲调”,改变了中国淮剧的版图。

陈德林是江苏省泰州市人,1945年3月出生。作为一级演员,泰州市淮剧团原团长,他将一生奉献给了淮剧艺术的发展与创新。

陈德林自1959年考进泰州艺术剧院戏剧学校淮剧班开始走上艺术道路。数十年来,他对淮剧艺术的热爱近乎痴迷,人们称他为“戏疯子”。退休前,陈德林在剧团每年的巡演中,几乎场场登台,全年领衔主演达200多场;一天最多演过五场戏,一场三个小时,全天15个小时。

他对艺术的执着令人感佩。他曾因癌症、车祸累计动了六次手术,但一次次以强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病魔,不顾一切地回到自己钟爱的舞台。上世纪90年代初,陈德林声带动过手术之后,声音略显沙哑,但他化短为长,使自己的唱腔更为苍劲、老到,被同行誉为“淮剧麒派”。

陈德林师从淮剧代表性人物筱文艳,但他不满足于单纯继承,而是勇于创新。他将旦腔融进生腔,创作出生腔的〔小悲调〕〔大悲调〕,形成独特的陈派风格——规范自由,清新柔美,又独具抒情风格。他的艺术创新影响了整个淮剧界。上世纪9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为首位淮剧演员出版的个人戏剧音乐书籍《陈派唱腔选》指出:“现阶段淮剧的生角唱腔,几乎进入了一个陈德林时代。”

淮剧“皇帝”陈德林逝世,艺坛痛失陈派艺术创始人

陈德林的代表作众多,包括《牙痕记》《刘贵成私访》《团圆之后》《赵五娘》等久演不衰的剧目。其中,《板桥应试》是他的巅峰之作,凭借此剧他荣获了戏剧“白玉兰奖”。在《板桥应试》中,陈德林的一段“板桥三哭”,在把握人物特定环境与情绪的基础上,将“陈派生腔小悲调”唱得一波三折,丝丝入扣。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看过这出戏后,曾深有感触地对上海戏剧界的同行们说,陈德林演的郑板桥完全超越了外化的层面,他是在演板桥之魂,人物的魂被他的唱腔展示得淋漓尽致。

陈德林不仅个人艺术成就卓著,还致力于淮剧的传承。他以家传和师带徒培养了专业弟子9人、业余弟子近30人。出现了“十生九陈”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他成功构建了一个淮剧世家。他曾经说过:“我不但一个人疯,还娶了一个爱戏如命的爱人黄素萍一起疯,不但我们这一代人唱淮剧,还带上了第二代人。”

女儿陈澄在视频号深情追念父亲,她写道:“亲爱的父亲:您对艺术如同生命的忠诚追求将永远会鞭策我们前行,是您指引了我艺术的方向,教导我们要永远忠诚于淮剧艺术,您生前告诫我们任何特殊情况都不能影响任何重要活动。前日病房离开赶赴盐城备战紫金艺术节的《小白杨》,排练场得知您离开悲痛万分!‘戏比天大’是我们演员必须坚守的宗旨。女儿病房陪伴多日见证了您的坚强和通透,妈妈,弟弟,弟媳,明矿一直陪在您身边送您离别!今日灵前跪拜,父亲一路走好!”

淮剧“皇帝”陈德林逝世,艺坛痛失陈派艺术创始人

陈德林虽已离去,但他创造的淮剧陈派艺术和培养的传承人才,将继续在戏曲舞台上绽放光彩。

来源: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高利平

编辑:竹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