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经济带与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交汇点上,一艘“巨轮”,身负历史重任,一路乘风破浪,书写下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壮丽篇章。

2020年,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设立,涵盖长沙、岳阳、郴州三大片区。

潮涌五载,绘就开放新篇;向新而行,奔赴壮阔前程。

2025年,“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湖南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五周年。这份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五年答卷”,分量十足。

从长沙黄花机场的货机起降,到岳阳城陵矶港的巨轮穿梭,再到郴州产业园的机器轰鸣……5年来,这片119.76平方公里的“试验田”锚定“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战略定位,发挥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对外开放有“显示度”、先进制造有“标识度”、重点平台有“承载度”、区域联动有“契合度”。

超5.4万家新设企业活力奔涌,575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7673.7亿元投资激发澎湃动能,109项制度创新成果竞相涌现,7项在国家复制推广,9项经验被国家部委推介,为内陆对外开放提供“湖南样本”。

湘遇自贸区 创新促开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五周年工作综述

湖南自贸试验区大拱门。长沙经开区管委会供图

01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集成,耕耘制度创新试验田

“十四五”时期,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到了新关头。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湖南自贸试验区靠什么推动发展?靠什么应对挑战?

无疑,湖南自贸试验区始终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担当,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敢为人先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制度创新数量和质量已步入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一方阵。

5年间,形成三批制度创新成果共109项,涉及投资贸易便利化、政府管理创新、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其中,51项为全国首创。

系统思维破解发展痛点。

针对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核心瓶颈,湖南自贸试验区打出一套改革“组合拳”。

全国首创“内河运费不征关税”机制,从源头解决内陆口岸内河段运费计入关税基数的普遍性问题,为293家企业节约税款2056万元;湘粤港“跨境一锁”通关模式实现三地海关监管互认,压缩货物运输时间40%以上;“出口新能源汽车电池包装使用鉴定联动监管新模式”助力比亚迪等30余家企业突破贸易壁垒,实现国产锂电池“只跑一次”。

链式思维激活发展动能。

围绕产业链布局制度创新链,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长沙片区聚焦“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深耕工程机械再制造体系全链条改革,吸引392家再制造维修企业入驻,帮助企业节约成本4700余万元,为产业规范化发展立下“标尺”;在全省率先出台的“郴州方案”把保税维修业务“修”出一条产业链,解锁全省首家“保税维修+ERP”新业态,持续释放政策红利。

走进郴州市磐石电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在进行手机保税维修业务。该公司率先开发ERP系统并与海关联网对接,成为全省首家“保税维修+ERP”联网企业。2024年,该公司共实现保税维修进出口额21亿元,占全省保税维修业务80%以上。

开放思维优化发展生态。

一系列改革培育营商沃土,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正成为湖南自贸试验区最鲜明的标签。法务区与自贸法庭全域布局,搭建起“一站式”法律服务网络,案件审理“五步法”改革有力破解涉企、涉外诉讼纠纷“同案不同判”等问题,让公平正义浸润每一处营商角落;国际化引擎加速迈进,全省首支QFLP基金成功落地等一系列“首创”成果不断刷新开放高度;推动美的集团净味抑菌冰箱标准成为马来西亚行业标准,让民营企业主导的首个行业标准“走出去”;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一口受理,并联审批”,累计办件超5000人次,不断提升外籍人员往来便利度。

02

从分散布局到聚势成群,锻造现代化产业新标杆

如何在国际竞争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湖南自贸试验区积极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崛起”,推动三大片区形成特色鲜明、动能强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锻造现代化产业“新标杆”。

湘江之畔,岳麓山下,长沙片区“智造”领航,展现澎湃动能。

在三一集团长沙18号工厂,偌大的生产线上,AGV小车穿梭自如,机械臂以精确到秒的节奏舞动。每隔45分钟,一台混凝土泵车完成总装,轰鸣着驶下生产线。数字背后,是三一集团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硬核实力,实现“一块钢板进,一台泵车出”的智能制造全要素落地。

近年来,工程机械企业正通过强化海外研发中心建设、完善跨境物流通道、深化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加速形成“技术出海+产能出海+品牌出海”协同发展的全球化竞争新格局,为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外,长沙片区外贸额突破千亿大关,年均增长10.6%,对非贸易实现跨越式增长,2024年完成对非新型易货贸易试点89单共计1.12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也加速聚集拔节生长,塑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洞庭之滨,岳阳楼下,岳阳片区“数字”赋能,书写电子应用技术新篇。

岳阳片区坚持“抓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高标准规划建设紫光建广半导体科技园、新型储能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园区,致力于打造中部地区最大“半导体+绿色智能计算”基地,为经济增长注入澎湃“芯”动能。

与此同时,岳阳片区依托城陵矶港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大力发展航运物流,全国首创“长江经济带物流联动发展模式”,以多式联运串联沿线港口,货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能级大幅提升,带动沿线港口年均新增集装箱量约12.5万标箱。

郴州片区“有色”升级,立足矿冶沃土,聚焦有色金属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建设,实施三年行动计划,推动钨、铋、白银等稀贵金属产业链迈向中高端。2025年上半年实现有色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49亿元,同比增长65%。

此外,郴州片区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港澳涉企政务服务实现“跨境通办”,引进大湾区项目占比超80%,片区新能源电池、有色金属新材料、装备制造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链主,产业链上下游集群发展态势。

03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构建双循环格局强引擎

地处内陆,湖南外贸增速缘何能在全国“跑”出好成绩?

关键是找准了湖南融入“双循环”的切入点。

坐拥深厚产业底蕴与稳固发展基础,湖南虽地处内陆,却深谙“借势而兴”的发展理念,坚持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手抓,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破除壁垒,强化协同,对内力求打的更“开”。

在“简、快、全”特色服务体系”“一件事一次办”等政策引领下,湖南自贸试验区积极破除行政壁垒,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聚焦省内协同发展,以自贸试验区为核心引擎,带动12个市州24个协同联动区携手共进,形成产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深度对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全面融入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接,积极参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不靠海,湖南就积极拥抱沿海省份。

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内建设施工声此起彼伏,三一重工智造基地的蓝色穹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个以两省命名的先进制造业产业园,由湖南自贸试验区长沙片区和海南省东方市共同建设管理,是全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合作共建产业园。自2023年5月启动建设,这片热土已吸引近30个产业项目签约。深化合作,拓宽通道,对外力求打的更“响”。

湘企出海呈现“加速度”,对外直接投资额实现“五连增”。三一重工、铁建重工等工程机械龙头企业海外利润超过国内,成为湖南制造的闪亮名片;中非合作谱写“新篇章”,自2020年以来,中非经贸博览会连续三届在长沙会展区块举办,湖南对非贸易额连续3年突破500亿元,稳居中西部第一;平台建设释放“强磁场”,中非标准合作创新中心、国际青年创业港、湖南(长沙)涉外中央法务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站式服务中心等落地运营,持续吸引众多项目签约、人才引入,海量优质资源汇聚,三湘大地成为全球资本青睐、产业集聚的热土。

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持续扩大升级国际“朋友圈”。在湖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新格局正加速成型。

湘江奔涌,潮起新程。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新篇待启。从内陆腹地迈向开放前沿,湖南自贸试验区,始终紧盯世界,破茧成蝶,向海图强。

五年不是终点,而是新征程的起点。

未来,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将继续以 “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的锐气与担当,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中部地区崛起、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布局中展现新作为,让湘江浪潮持续奔向世界,书写自贸试验更加辉煌的新篇章!

(记者 张笛)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