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庄自修/文)由热依扎、杨祐宁领衔主演的女性年代传奇剧《灼灼韶华》正于荧幕热播,这部作品以中药商贾之女褚韶华的成长为主线——在经历家破人亡的重创后,她毅然出走上海滩,凭借过人胆识与经商天赋在中药行业搅动风云。期间,她先后与夏初、陈大顺、闻知秋三位男性产生交集,最终与闻知秋(杨祐宁 饰)携手创办民族医药商社,书写了一段融合个人奋斗与时代印记的传奇故事。

在收视表现上,《灼灼韶华》堪称“黑马”:首播当日收视率便突破2,开播第三天攀升至3,第八天更是突破4的关口,后续集均CVB收视率高达2.389%——这一成绩不仅超越了杨幂主演的《生万物》(2.388%),更让其登顶央八2025年收视年冠,势头强劲。

《灼灼韶华》破央八年冠但网播平平,年代剧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然而,与收视率的“一路高歌”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灼灼韶华》的网络播放声量却显得平淡,甚至有些“遇冷”。数据显示,该剧在播放平台的历史最高热度仅为8299,与《生万物》11017的历史最高热度存在明显差距;云合数据层面,《灼灼韶华》正片有效播放市场占有率最高为15.1%,位列同期剧集第二,而《生万物》曾以46.1%的市场占有率断层领先同期作品。

同为年代剧,为何两部作品在网络播放表现上“同剧不同命”?这一现象背后,既与传统电视剧发展的核心矛盾相关,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制片人蔡卓指出,传统电视剧发展存在两大核心矛盾。一是成本分摊失衡:过去电视台单集采购价可达200万左右,能覆盖30-40集电视剧(总成本6000万-8000万)。如今电视台采购价大幅降至单集10万,剩余90%以上成本需由网络平台承担,导致制作方对网络认可度高度依赖。二是受众需求分化:电视台核心受众,以中老年为主,仍偏好传统叙事,但网络核心受众,以年轻群体为主,对“狗血剧情”“慢节奏”接受度低,传统电视剧需在两者间寻找平衡。

在这两大矛盾的影响下,演员选择成为拉大两部剧网播差距的核心原因之一。《生万物》由杨幂担纲主演,此前她多活跃于偶像剧领域,此次转型挑战农村年代剧,从官宣、拍摄到播出的每一个阶段,都自带“话题属性”,加之杨幂作为人气艺人的号召力,开播后为剧集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

据德塔文景气指数对《生万物》的观众画像分析,24岁以下观众对其角色话题的贡献度达42%,远高于《灼灼韶华》19%的占比——年轻观众群体的流失,直接拉大了两部剧的网播差距。

《灼灼韶华》破央八年冠但网播平平,年代剧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从传统电视剧转型路径中的“演员阵容升级”趋势也能看出端倪。早期传统剧,如家庭伦理剧《我的仨妈俩爸》《七妹》,仅选用演技派演员,不追求知名度。转型后,头部作品纷纷启用全明星或流量演员以适配网络需求。例如《小巷人家》中的范丞丞、《胡同》中的赵露思、《战火中的青春》里的王鹤棣与周也、《南来北往》中的白敬亭,均凭借自身影响力为作品注入了“年轻化活力”;《六姊妹》采用全明星阵容、军旅/抗战题材剧代表《归队》启用胡军、李乃文、蒋欣等知名演员,也都实现了“电视台高收视+网络高排名”。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传统剧因成本控制,演员阵容强度不足,虽保障了电视台高收视,但网络表现欠佳。《灼灼韶华》便是如此,其演员阵容强度弱于《生万物》《六姊妹》,网络排名仅维持在3-5位,这也印证了演员阵容对网络热度的关键影响。

《灼灼韶华》破央八年冠但网播平平,年代剧该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那么,像《灼灼韶华》这样的年代剧,该如何打破“网播遇冷”的困境,真正俘获年轻观众的心?或许需要从选角、剧情、宣传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同时结合传统电视剧转型方向,找到“传统题材”与“年轻审美”的平衡点。

选角:跳出“标签化”,兼顾实力与适配,升级演员阵容

年代剧首先需打破“年代剧=老戏骨专属”的固有认知,适当启用年轻实力派演员甚至流量演员、全明星阵容——这类演员既能凭借自身的青春特质,更好地诠释角色的活力与成长感,也更容易让年轻观众产生共鸣与代入感,同时满足网络平台对热度的需求。正如《生万物》中,杨幂、欧豪等年轻演员的加盟,不仅吸引了大批年轻粉丝关注,其对角色的诠释也较好地贴合了人物特质,实现了“流量”与“口碑”的初步平衡。

但值得注意的是,年代剧对演员的形象适配度与演技要求更高,选角时绝不能“重流量轻实力”,若演员演技无法支撑角色,不仅无法为剧集加分,反而可能因“出戏感”拖累口碑。同时,还要避免“强行扮嫩”的问题——《灼灼韶华》中热依扎饰演17岁少女、《六姊妹》中梅婷演绎二十岁年轻人时,均因年龄与角色的违和感引发观众争议,这正是“适配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剧情:跳出“老套路”,贴合当代价值观,融入“网感”与短剧特质

年轻观众对年代剧的“吐槽点”,往往集中在剧情的“套路化”与“价值观脱节”,以及“慢节奏”带来的观看体验不佳问题。以《灼灼韶华》为例,剧中大量出现的民国宅斗元素,如婆婆立规矩、小叔子耍阴招,以及女主频繁遭遇的“被泼水、罚跪、扇耳光”等情节,被年轻观众认为“狗血且缺乏新意”——这类“被动承受苦难”的叙事模式,与当代年轻人推崇的“独立、自主、主动突围”的价值观相悖,自然难以引发共鸣。

想要打动年轻观众,剧情创作需实现三个“转变”,同时保留核心套路并优化形式。

女性角色从“被动承受”到“主动突围”:让女性角色摆脱“依附者”或“受害者”的定位,展现其在时代困境中的智慧、勇气与成长,贴合当代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认同,这也是女性民国励志剧的核心套路所在。

男性角色跳出“大男子主义”,塑造“成长型形象”:避免将男性角色固化为“霸道总裁”或“传统大家长”,转而刻画温柔、细腻、懂得尊重女性的形象——如《小巷人家》中的林武峰、《人世间》里顾家重情的周秉昆,均因“有温度的人设”圈粉无数。

群像塑造中让小人物有“大情绪”,避免配角沦为“工具人”:赋予每个小人物独特的欲望、困境与喜怒哀乐。就像《山海情》中的水花渴望成为老师、马得福执着于技术扶贫,他们的故事让年轻观众看到了年代里普通人的真实生活,而非被美化的历史,这种真实感正是引发情感共鸣的关键。

此外,在保留核心套路的基础上,还需在剧情节奏和拍摄手法上向短剧靠拢,加快叙事节奏,增强内容吸引力,以适配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更好地融入“网感”。

宣传:玩转“网络思维”,激发互动与二次创作

在网络传播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想要提升网播声量,必须做好“网络传播+话题运营”。

一方面,营销方需在社交媒体打造“可讨论的话题点”,例如围绕角色的成长弧光、剧情的高光时刻、演员的细腻演技设计话题,激发观众的互动欲。另一方面,要尊重观众的“解读权”,鼓励二次创作——比如开放素材授权,支持观众剪辑“名场面混剪”“角色反差萌片段”“剧情细节解析”等内容,通过用户自发传播扩大剧集影响力。

《灼灼韶华》的宣传曾有过亮眼尝试,此前团队着重宣传热依扎在“女儿去世”戏份中“连续哭戏7小时”的敬业表现,成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但遗憾的是,这类“剧情向”“情感向”的宣传太少,未能形成持续的话题热度,最终未能实现“出圈”。

蔡卓认为,传统电视剧需坚守经典题材的固定叙事套路,这是维持电视台基本收视盘的核心,也是区别于网络剧的核心竞争力。但要实现“电视台+网络”双平台共赢,必须解决“网络成本分摊”和“年轻观众吸引”两大问题,核心手段是启用网络认可的流量演员或全明星阵容,并在内容形式上融入“网感”。

其实,年代剧吸引年轻观众的核心,从来不是刻意讨好,而是真诚理解——既不强行用现代价值观“绑架”年代背景,也不固守陈旧的叙事模式脱离当下审美。唯有通过“立体人物+共通情感+年轻化表达+网络传播”的组合拳,让年轻观众在剧中既能看到父辈的奋斗故事、感受时代的厚重,也能从角色的成长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对梦想的坚持、对困境的突围,才能真正激活老题材的新活力,实现收视与口碑的“双丰收”,破解传统电视剧发展的核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