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杨舒鸿吉
界面新闻编辑 | 庄键
2025年9月,来沪工作第二年的中国福利会幼儿园教师朱笑语搬进了内环。
作为青年文化人才,她入住了位于徐汇区漕溪路的“城投宽庭·徐汇社区”。这是上海内环区域的一处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同时也是上海目前已经投放的第五处文化人才之家。
文化人才之家是上海面向文化领域人才推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自2023年底正式推出。截至2025年9月,虹口、普陀、浦东、闵行、徐汇等区相继建成文化人才之家项目,累计惠及700余位来自传媒、艺术、出版、科研等领域的文化从业者,其中既有初入行业的“00后”新锐,也有深耕多年的中青年骨干。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城投宽庭·徐汇社区”位于漕溪路258弄,地处徐汇中心城功能区核心地段。这里西接漕河泾开发区、东连徐汇滨江、北邻徐家汇CBD、南靠徐汇日月光中心。在“职住娱医”全维度覆盖的15分钟步行圈内,徐汇日月光中心满足购物休闲需求,漕溪公园提供绿色生态空间,第八人民医院守护居民健康,是一处典型的“功能复合型”社区。
和全市其余四处上海文化人才之家类似,徐汇项目也是全装修交付、拎包入住,并配备品牌家具、家电,部分户型设有观景阳台。公共活动空间方面,小区配备议事厅、社区书吧等,满足学习、健身、社交等多方面需求。
功能复合不仅体现在社区环境上,还体现在人才服务上。
朱笑语不仅是一名租客,还是一名美育社群共创人,她定期组织社区邻居参与系列活动。和朱笑语不同,来自东方有限网络有限公司的刘振元是一名摄影爱好者,他是该人才之家的摄影社群共创人。
“城投宽庭·徐汇社区”方面告诉界面新闻,社区鼓励文化人才自发组织各类社区活动,通过“全新邻里共创空间”,携手文化人才住户组建“文化织梦官”团队,营造社区整体文化氛围,以满足文化人才的多元需求。
文化人才在其专业领域的所长,正在改变社区的公共文化氛围。“城投宽庭·徐汇社区”项目负责人透露,社区组织过“星声相印乐在宽庭”午后音乐会,并带领文化人才走出社区进行“文化人才看上海”的citywalk等活动。
部分上海文化人才之家还融入地域文化基因。比如,虹口“猎户座”公寓通过左联历史雕塑、老照片墙等细节复现红色文化脉络,浦东世博璟尚则依托毗邻中华艺术宫的区位优势,打造“推窗见展、下楼观演”的艺术生活圈。
2017年,上海出台的“文创50条”中提出,到2030年,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左右,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为达成这一目标,上海通过文化人才之家,持续解决“一张床”“一间房”的实际需求,来撬动文化人才的流入。
在上海文化人才之家的建设模式上,上海创新探索“市区共建、政企协同、市场运营”路径,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激活多方动能。上海市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各区结合区域特色精准落子。比如,徐汇城投宽庭项目由市委宣传部、市人才局与徐汇区联合打造。
上海文化人才之家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了人才与城市“双向成就”的关系。文化人才之家不仅以高性价比的安居环境缓解了青年文化人才“频繁搬家”的痛点,更搭建起文化反哺社区的桥梁,内容丰富的共创社正在不断涌现。
致力于解决青年人才的住房需求,是上海近年来的政府工作目标之一。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拓宽人才安居租赁房源筹集渠道,盘活市场化租赁住房、闲置宅基地等住房资源,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新建人才公寓,到2025年全市用于人才安居的租赁房源规模达到20万套。
截至2025年1月,上海已建设并筹措21万套人才公寓,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累计发放4亿元市级人才租房补贴,惠及约1.8万人次。
从解决“住有所居”到推动“住有文化”,上海文化人才之家不仅是一处物理空间,更成为文化人才成长的“孵化舱”、城市文化活力的“催化剂”。与此同时,上海正通过提供租赁、购房、安家补贴等多元化住房保障,提升城市对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