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圆人和 情满中秋
黄昏里
太阳绯红的脸颊正枕着群山的臂弯
或许是发现我一直注视着它
便很快躲闪起来
黑暗一下子将我包围
我穿过马路
在河上的木桥边等候
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升起
很多年了,每逢中秋夜晚,我都会走出去,看看那轮清光微寒的月。走着走着,不禁想起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里写下的话:“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书中的每一句都像是在写此时的我,字字珠玑,敲打心扉。于是,我在水波般粼粼的月光里回溯,想起了童年在姑姑家的日子。
那是个小小的山村,坐落在半山腰上,约莫只有几十户人家。夜晚,村子像大山捧在手里的一颗夜明珠,照亮着周遭的夜色。我坐在院子里,吃着姑姑做的带花纹的饼子。那时候的月饼不像现在这样随处可见,分到我们几个小孩手里,每人也就一块。可姑姑总有办法,用发面裹进红糖、芝麻、核桃做的馅,捏成圆饼,再在饼面上印上山蓖麻的花纹,或是用钉针戳出圆形图案,架起柴火坐上大铁锅烤熟。那饼又鼓又香,我们就把它当月饼吃。
shilingmeishi
时令美食
小院的石桌上,摆着果园里摘的水果、煮熟的玉米,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带着丰收的喜悦举杯邀月。旁边还卧着一条叫大黄的狗,它的尾巴少了半截——据姑姑说,是跟野猪打架时被咬掉的。不过这一点儿也不影响我们一家人喜欢它。
我望着那轮满月,心里格外清澈。忽然,大黄叫了几声,我转头看它,等再望向月亮时,月亮已经藏到云后面去了。我扯着嗓子喊:“大黄把月亮吓跑啦!”然后全家人哄然大笑。
月下,姑父会给我们讲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故事,而我的思绪,也会在皎洁的月亮里面停留好大一会儿。那时候,我会看到吴刚抡着斧头,砍那永远砍不断的桂树,看嫦娥广袖舒卷起舞,衣袂飘拂如流云,看玉兔在桂树下捣着药杵,一下下捶打着清辉,那是多么纯粹又简单的幸福时光。
只是时光的手一挥,我不断走进下一个转角,上学、工作、成家……我离开了那里,感觉与村庄有了好远的距离。城市的繁华和喧嚣,曾是我小时候急于走进的地方,可是现在每逢月圆之时,我总会想起那个温馨的小院,想起那时候玩耍的伙伴,想起大黄,想起我奔跑时,它在后面飞奔的样子。
这些年,小村庄不断梳妆打扮,它长大了,变得漂亮了,让我有些认不出来了。但是那稻田、那果树,依旧用不变的模样迎接着每一个归来的亲人。深深吸一口气,熟悉的气息便会直沁心底,温暖着我,包裹着我。这是泥土与稻穗的芬芳,是妥帖的、无法复制的思念味道。
离开那里很多年了,如今的我,依旧觉得那里的月亮最是明亮。每逢中秋之夜,我总会寻一处合适的地方,静静与月亮对望,盼着月儿能捎去一句话,告诉那个小村庄:我还是那个为它魂牵梦萦的孩子。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苏轼借一轮明月寄托无尽相思,而我的思绪,也随着这低吟浅唱,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或许我没有苏词的豁达洒脱,可我清楚,自己不过是萦绕在小村庄上空的一片云,是篱笆院里走失的一只羊……说不清这份思念的愁绪从何时开始,也不知会到哪年终结,可它终将会像一双眼睛,看着我,在人生的浪潮中起落浮沉,从未远离。
今夜的月光,与童年记忆中的一般无二,清冷、澄澈,带着亘古不变的温柔。它无声地漫过城市高楼的轮廓,流淌在喧嚣暂歇的街道上。我站在桥头,脚下的河水倒映着天上的玉盘,月光漫过肩头时,仿佛又听见姑姑在灶台边唤我吃饼的声音,带着柴火的暖意。远处的路灯亮得规整,却照不进记忆里那片带着虫鸣的夜色。风里飘来邻家孩子的笑闹,像极了当年我和伙伴们追着大黄跑过晒谷场的模样。只是笑声散在风里,转头时,身边只有月光铺就的空阶,和阶前那棵悄悄开了又谢的桂树,落了一地回忆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