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 | 中秋节

明月同相守 天涯共此时

“我们的节日”中秋节|明月同相守,天涯共此时

明月同相守

天涯共此时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我们迎来传统佳节——中秋节

皎洁的月亮

传达着一种深深的思念

让我们尝一块月饼

带着一份真挚的祝福

与亲朋共同聚首在千里明月中

共享这一刻美好和团圆

愿您阖家幸福,中秋快乐

一、关于中秋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亮节、拜月节、月娘节、团圆节、仲秋节、月夕等,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源自先民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发展中融合了天子夕月、秋社、赏月以及月宫的传说等多种风俗事项。中秋节起源于先秦,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正式定立于北宋,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追月、乞月照月、扎灯笼、玩花灯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二、中秋习俗

1.吃月饼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2.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务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赏月历史悠久,有历史记载,赏月风俗的文字记载约始魏晋时期。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3.祭月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自古至今,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祭月作为中秋节重要的祭礼之一,从古代延续至今,逐渐演化为民间的赏月、颂月活动,同时也成为现代人渴望团聚、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望的主要形态。

4.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灯等,令人赞叹。

三、中秋节神话传说

1.嫦娥奔月

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九个太阳,人们因此得以安居乐业。不料,被击落的九个太阳皆是天帝之子,天帝便恼怒地将后羿和妻子嫦娥贬入凡间。西王母同情后羿的遭遇,就把长生不老药送给他。后来心术不正的逢蒙趁后羿率众外出狩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对手,当机立断将药一口吞下。随后,嫦娥就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回家后思念妻子,就在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妻子。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2.吴刚斫桂

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天界后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一说他学仙不够专心,天帝为锤炼他的心志,罚他砍桂树,并允诺如果砍倒,即可成仙。于是吴刚便在清冷的月宫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下去。

3.玉兔捣药

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这只白兔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服用这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为月亮的代名词,古代文人写诗作词,也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一)中秋诗词

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中秋月·中秋月

〔明〕徐有贞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5.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1.《中秋的期盼》节选

每当秋风起,桂香满园,人们便知,中秋将至。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它们如同一串串璀璨的珍珠,串联起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追溯至远古,中秋的起源或许与古代人对月亮的崇拜紧密相连。在那个科技尚未发达、自然之力神秘莫测的年代,月亮以其圆缺变化,引发了古人无限的遐想与敬畏。于是,月圆之夜,成为人们祈求丰收、团圆与和平的重要时刻。

——《科教文汇》2024年第18期

2.《中秋盛宴》节选

那些年,务农的二哥生活一直不是很富裕。与兄弟姐妹的人情往来也难得阔绰。但二哥却请我和兵哥哥吃过一顿终生难忘的“豪华”大餐。那一年的中秋之夜,月亮格外圆,我的心格外甜。热恋的兵哥哥趁回山东探亲之际,来到边城丹东一个偏远小镇,与我和家人过团圆节。

中秋当晚,妈妈在空旷的院子里摆上月饼、毛豆以及时令水果拜月赏秋。每逢佳节倍思亲,没有父亲的团圆节总是显得有些残缺孤寂。一看妈又陷入沉默思念状,我便高声喊隔壁的二哥二嫂到院子里旺人气儿。谁知,平素最听召唤的二哥二嫂,当晚貌似请了邻居在自家厨屋热闹过节,任我多次呼叫邀请,只听应答声,不见人出来。

——《政工学刊》202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