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也嘴软了:100%对华关税不一定要发生!这已经是72小时内,除了特朗普外,第三名下场灭火的美高官了,可见,中国的反制能让美国切身感受到痛楚。
根据环球网等媒体消息可知,中国商务部官网一大早就发声,回应“美国对华加税100%关税”、“中方不接美方电话,拒绝沟通”等问题。
针对2个问题,我方的回应也主要强调了2点:
其一,关于贸易战、关税战,中方的立场一如既往: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希望美方尽快纠正错误做法,拿出诚意,协商解决各自关切。
其二,中国稀土管制新规出台前,中方已通过双边出口管制对话机制,向美方提前进行了通报。而且,双方也一直都在经贸磋商机构下保持着沟通,昨天还进行了会谈。
这2点就已经说明了一切:一方面,中国的稀土管制是正当做法,反倒是美国缺乏诚意;另一方面,美贸易代表所说的“中方未提前通报,且拒绝沟通”,都是谎话。
中国如此强硬且直接的态度,显然是特朗政府没想到的。短短几天时间内,高层迅速开始了一场罕见的“危机公关”。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率先出面降温,表示美国“现在没必要和中国打贸易战”,但同时声称“如果要打,美方也做好了准备”。
紧接着,美国副总统万斯公开表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很好”,只要中国“理性一点”,美国也会选择理性应对。
万斯的言论将矛头直指中国的稀土管制政策,透露出一个明确信号:只要中国取消稀土出口限制,关税问题就有回旋余地。
而就在刚刚,第三名美高官也下场灭火了,而且表态更为直接。
观察者网消息称,美财长贝森特公开声称,对华商品加征100%关税的情况,不一定会发生,并强调中美经济“没有理由脱钩”。
这位财长还透露,双方将举行更多会谈,且特朗普已表示关税现在“不急”。
此前,这位以理性著称的财长在内部会议指出,若对华全面加税,美国通胀率将瞬间突破6%,美股可能再现2020年式的熔断潮。
其幕僚向媒体透露,贝森特团队已模拟出最坏场景:关税战升级将导致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800亿美元,而中国完全可通过稀土管制让美国军工产业付出同等代价。
这场突如其来的转向,与其说是战略调整,不如说是对现实困境的妥协——中国在关税战打响前的关键节点,祭出了稀土出口管制新规。
根据中国相关部门发布的新规,稀土出口管制范围首次扩展至五种关键元素,且明确要求对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的终端用户加强审查。
这一举措被华盛顿内部形容为“精准打击”。
美国国防工业联盟在内部报告中警告,若中国全面限制稀土出口,美国导弹制导系统、隐形战机雷达、高精度机床的生产线将在三个月内陷入停滞。
更棘手的是,全球稀土精炼产能近90%集中在中国,短期内任何国家都无法填补供应缺口。
面对这一局面,美国军工复合体迅速向白宫施压,成为推动美国政府态度软化的关键力量。
此外,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的态度同样加速了美国的退却。
尽管格里尔试图将“欧洲协同对华”作为关税实施条件,但法国和德国立即通过非正式渠道表明立场。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明确警告,若追随美国对华加税,欧洲车企将失去30%的零部件供应,整个产业可能倒退十年。
法国经济部长更直言“不会在稀土问题上配合美国”,因为中国掌握的稀土精炼技术比原材料本身更具战略价值。
可以看出,这场三天内的戏剧性转折,暴露出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深层矛盾:既要通过强硬姿态满足国内政治诉求,又无法承受供应链断裂的现实风险。
而中国通过稀土新规再次证明,在全球化时代,相互依存的关系链本身就是最有力的反制武器。
当前,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的开始。未来美国可能出现三种发展方向:
其一,战术性妥协。
美国可能以暂缓加征关税换取中国在稀土供应上的让步,但中国的管制措施并不是为针对美国所设置的,所以也谈不上让步一说。
所以,这种妥协难以解决根本矛盾,很可能只是为下一轮博弈积蓄力量。
其二,供应链重组加速。
无论表面言辞如何缓和,美国必然会不断加速推动稀土供应链的多元化。目前美国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稀土合作项目正在提速,但专家普遍认为,要建成不依赖中国的完整稀土供应链至少需要5-8年。
其三,科技领域对抗升级。
贸易领域的暂时缓和可能促使美国在科技领域加大遏制力度,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科技领域。中美科技竞争将进一步白热化。
当然,中国现在除了继续优化稀土出口管制体系外,还在同步推进半导体、新能源等领域的进口替代。
美方态度的转变,就足以说明,中国手中有牌打、敢打牌,我们已经看清了特朗普,也摸透了他的底牌,能让美国切身感受到痛楚。
纵观全局,中美的这一轮贸易摩擦完全是因为美方9月一系列错误对华政策导致的中国的回应就是在警告美国:不要搞事,因为捞不到任何好处。
所以,这整个本质上还是“以斗促和”的一个过程。
这场围绕关键矿产的攻防战,终将演变为科技自主与全球合作之间的漫长平衡——毕竟,当贝森特说出“关税不一定要发生”时,华盛顿已经承认:在相互摧毁的贸易战中,没有真正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