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泽连斯基的专机刚刚降落美国的同时,俄罗斯的导弹和无人机已经飞向了乌克兰的大地。据传有300多架无人机和37枚导弹精准命中了乌克兰的关键设施。哈尔科夫地区,包括天然气处理厂在内的多个重要目标都被摧毁,几乎立即爆发的大火让夜空染上了凄凉的红光。如此大规模的袭击,让乌克兰再一次感受到冬季战役的冰冷与无情。
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乌克兰的能源系统,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切尔尼戈夫、波尔塔瓦、苏梅等地方皆未能幸免于难,令人不禁怀疑,俄罗斯是否从头至尾便将能源战作为这场战争中的制胜法宝。每到冬季,上演的这幕“能源战”似乎早已成为习惯,在这个无尽的秋冬循环中,乌克兰一次次陷入黑暗,从电力出口国沦为需要靠邻国施舍能源的乞丐。
此时此刻,泽连斯基几乎被推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十字路口。他想要赢得这场战争,然而手握的牌面似乎并不如意。求援于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固然是一个选择,却也是一把双刃剑。俄方清楚地警告过,美国若提供武器支援,则等同于直接向俄罗斯宣战,这种挑衅足够引发全球的不安。
在这场复杂的国际博弈中,乌克兰面临的选择窘境显而易见。美国即便对乌克兰表示支持,但面对核大国俄罗斯,他们又怎会轻易突破底线?更何况,泽连斯基此次会见的是态度犹豫不决的特朗普。这个身处漩涡中心的美国总统,似乎更多的是在进行一场政治算计,而非纯粹的道义支持。
面对此番严峻的局势,乌克兰似乎除了控诉并没有其它有力手段。空军声称有击落283架无人机之说,但事实却是,哈尔科夫天然气厂等重要设施依旧被夷为平地。所谓的“拦截神话”,究竟是反映了乌克兰防御能力的提升,还是自欺欺人的包装?
布达诺夫在基辅经济论坛上的讲话无非自证了一点:西方对俄罗斯经济制裁效果甚微,远不如直接打击来的有效。即便乌克兰方面吹嘘本土弹药能够重创俄罗斯炼油厂,然而实际情况恐怕并不乐观。俄罗斯的石油收入未见衰减,反而在各类干扰下屡创新高,西方的制裁更像一张漂浮的“白纸”,除了徒增笑料,几无实质作用。
细细品味这场持久战,俄乌冲突早已脱去了任何伪装。俄罗斯用军事行动书写着新的国际规则,泽连斯基则立足于全球舆论试图博取支持,而那个曾经承诺支持的西方世界,往往却躲在“援助”名义背后观望。
这场无声的对抗,无形中也在警示着世界:只有足够强大的实力才能真正主导结局。乌克兰如果继续在“表演式抵抗”中徘徊不前,等待它的只会是更加残酷的现实。战争的尽头,拼的始终是综合力量,而非诸多花里胡哨的口号与姿态。
在战争面前,乌克兰要做的或许不仅仅是依赖外援、呼吁制裁,更应当探索自身发展的新路径,比如增强自身军事实力,改善国内基础设施,并尝试在国际舞台上争取更为中立且实用的支持。倘若乌克兰希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逆转胜负,那么当务之急便是在依严酷现实之中找寻可行之路,而非一味寄望于山外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