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四五”期间,南昌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厚植生态优势,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生态成绩单: 空气质量指数连续多年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一,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预计持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新增公园绿地面积1185公顷,同比增长105%;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国家级生态区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先后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和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这一系列成就,为南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能。

铁腕整改

精准攻坚生态痛点

“十四五”期间,南昌以“四个坚持”为核心,构建全链条、闭环式整改体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高效落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对重大问题,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推进,多次协调重难点问题;分管领导集体约谈鄱阳湖滨湖专项审计调查问题整改进展滞后的县区及相关部门,形成“一把手”抓整改、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南昌聚焦机制建设,持续完善闭环管理体系。制定《南昌市推动职能部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以制度刚性强化全过程监督,为整改工作划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确保各项任务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污水管网改造(资料图)

“面对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滞后问题,南昌实施三年攻坚行动,成立专班推动解决历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涉及的6个城区生活污水溢流问题,并全部通过省级核验销号。”市生态环境局综合协调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共性问题,南昌采用“1+11”模式,在编制督察报告反馈问题整改方案基础上,聚焦鄱阳湖矮围整治、建筑垃圾违规堆放等11个重点领域专项攻坚。

经过系统性推进,南昌生态环保督察整改交出阶段性答卷。历史遗留的生态突出问题得到集中攻坚化解,群众关切的环境诉求实现回应解决,新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也按计划稳步推进整改……从问题整治到诉求响应,再到长效推进,南昌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针对性与实效性显著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不断夯实。

蓝天常驻

“南昌蓝”成为城市亮丽名片

“晴朗天气里,湛蓝天空映衬着城市轮廓,随手拍都是美景。”家住西湖区朝阳新城的市民梁巧林,常将蓝天照片分享至社交平台。如今,“南昌蓝”已成为亮眼的生态名片。

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南昌蓝”常驻(资料图)

这份“蓝天幸福感”源于大气环境质量实现“优级提升”。2024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较“十三五”末期下降1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率达92.1%,提升0.6个百分点;PM10年均浓度52微克/立方米,下降6微克/立方米,实现“稳中有优”。

为守护这片“南昌蓝”,南昌打出“源头管控+重点治理+科技赋能”组合拳。“源头管控上,我们在全省率先实现非电燃煤锅炉清零,完成19台燃气燃油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降至40mg/m以内,降幅约65%。同时,打造‘慧换炭’管理平台规范VOCs治理,构建‘天地车人’一体化移动源监管体系,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抽测达标率分别从2020年的94.9%、65.1%提升至99.8%、98.9%。”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陈坤琨介绍。

在重点治理领域,南昌推动方大特钢等重点企业完成88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汽车制造、印刷包装等行业完成20余个废气深度治理项目,累计减排氮氧化物8438吨、挥发性有机物2120吨,提前完成“十四五”减排目标。

科技赋能方面,南昌在省内率先建成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站,投用5个交通污染监测站,实现182家重点涉气企业在线监测、用电监控全覆盖,为执法人员配发39套挥发性有机物便携式监测设备;与省环科院合作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来源解析,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南昌智慧环保”平台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生态环境创新工程,为“南昌蓝”筑牢了科技防线。

同时,南昌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监管能力,2022年推动生态环境执法机构规范化试点建设,成为全省唯一将规范化建设提升至市级高度的设区市;三年间,成功建成1个区域站、2个县级站、1个骨干站,获得水与废水、环境空气与废气、噪声等三大类CMA项目资质共计644项,监测机构监测能力实现质的跨越。全市布设监测点位1600余个,覆盖各类环境要素及区域,建成88个自动监测站点,在省内率先建成交通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尾气排污监控平台、生态环境无人机场,进一步织密大气污染防治监测网络。

碧水绕城

美丽河湖绘就生态新图景

“快看!江豚又出来了!”在东湖区扬子洲镇渔业村观豚平台,市民常能见到江豚跃出水面的场景。这一“水清岸绿、江豚欢跃”的画面,成为赣江南昌段水生态改善的生动注脚。

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资料图

“微笑天使”巡游赣江的背后,是南昌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力证明。“‘十四五’以来,我们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措施,让 赣江南昌段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在100%,为江豚等水生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刘广益介绍。

作为一座襟三江而带五湖的滨湖城市,南昌始终以水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聚焦湖区、饮用水、地表水治理,系统施策、协同治理,让“碧水绕城”的愿景照进现实。

在鄱阳湖生态保护上,南昌聚焦总磷污染控制这一关键,制定湖区5个断面总磷污染精细化管控方案,实现重点河湖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形成湖区断面“一断面一策”治理方案,推进《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污染控制与削减攻坚行动方案》,51个重点工程项目完成27个;建立了环湖县区闸口排水信息共享机制,每月研判总磷浓度变化趋势,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活水循环等措施,2025年1-9月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0.065mg/L,较2021年改善16.67%,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考核目标。

饮用水安全是民生之本。南昌制定《南昌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健全水源巡查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完成51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现状年度评估,水质达标率100%。“十四五”以来成功申报22个中央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完成水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化学需氧量减排14928.4吨、氨氮减排2718.8吨,超额完成“十四五”减排任务。

今年,南昌高质量完成2025年中央财政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实施方案编制, 代表江西省入选全国10个获中央财政专项支持项目;赣江北支、赣江中支达到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指标要求,潦河南昌段被评为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

净土守护

“无废城市”建设擦亮生态名片

“以前垃圾分类怕分错,现在有志愿者指导,还能拿废旧电池换生活用品,小区环境比以前干净多了!”家住南昌县莲塘街道青荷社区的居民刘芳,对社区垃圾分类工作赞不绝口。这种“指导+激励”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分类准确率,更让环保理念深入民心,带动更多居民参与其中。

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资料图

作为“无废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南昌以“全民参与、源头减量”为核心,推动“无废细胞”建设覆盖社区、学校、企业等场景。 截至2025年9月底,全市已培育“无废细胞”106个,形成全民参与生态环保的良好氛围。

“在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领域,我们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统筹推进污染防治与源头管控。2020-2025年累计开展300多宗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有效确保了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从源头上防范土壤污染风险。同时,完成南昌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2025年更新发布3家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排污单位,推动安义化工园区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网,有效防范地下水环境风险。”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科科长熊珲表示。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是“无废城市”建设的关键。南昌建成了工业固体废物监管平台,推动900余家涉一般工业固废企业、2800余家涉危险废物企业、近1100家医疗机构完成平台注册;建成7家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单位,2024年收集小微危废超2900吨;建成8家废铅蓄电池转运网点、7家集中收集网点,2024年收集废铅蓄电池超10万吨;推行19床以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收运模式,实现大型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转移电子联单全覆盖。

生态筑牢

生物多样性保护彰显城市活力

“近年来,南昌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鸟类种类数量激增,‘微笑天使’江豚频频打卡赣江,越来越多珍稀物种在此现身,生物多样性家底持续增厚。”市生态环境局自然生态科负责人何健介绍,通过严禁非法捕捞狩猎、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湿地植被覆盖率等措施,为候鸟打造“安全驿站”。

南昌“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资料图

“十四五”以来,南昌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完成73个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线索点位核查,推动12个点位整改,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安全屏障。

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是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深入的强大引擎。“十四五”期间,南昌市新增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个、省级“两山”基地3个、省级生态乡镇9个。截至目前,全市 累计创建国家生态区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8个;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省级生态县区4个、省级生态乡镇67个,全市生态乡镇覆盖率达到86%,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文明示范体系。在全省率先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创建以奖代补激励制度,联合市财政局出台实施方案,累计奖补124万元。

南昌市生态质量指数持续改善,正是生态治理成效最直观的体现。2021年南昌市生态质量指数(EQI)为62.06,2024年提升至62.36,位居全省前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基础。

从赣江扬子洲的江豚逐浪,到艾溪湖畔的候鸟翔集;从社区里的垃圾分类“红黑榜”,到工厂的绿色转型;从“南昌蓝”的日常打卡,到“碧水绕城”的诗意画卷……“十四五”时期的南昌步履坚实,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交出了一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时代答卷,在赣鄱大地上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来源:洪观新闻记者 肖周/文 影视部/图

编辑:姚西林 二审:胡志文 终审:杨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