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吃蟹季,大闸蟹市场乱象又接踵而至。五花八门的蟹卡、良莠不齐的蟹扣、防不胜防的骗局、乱象丛生的品牌……“蟹圈”乱象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也侵蚀着市场的未来。即日起,新黄河推出系列报道,多角度呈现市场现状。

一度以“敢于挑战行业潜规则”著称的“蟹太太”,如今陷入一场围绕斤两、品质和售后的信任危机。这家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喊出要“冲击中国螃蟹第一股”的企业,在消费者的真实体验和监管处罚中,形象正急剧反转。

“跟你说发四两的蟹,实际光绳子就有二两。”——“蟹太太”创始人权辉为了证明与同行不同,他在每盒礼盒中都放上一杆“公平秤”,以此塑造一个“敢于得罪人”的改革者形象。但如今在投诉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我连绳子一起称都不够3两”的声音随处可见。

权辉精心构建的“改良者”故事,正在被真实的消费经历和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书逐渐撕开。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包退包赔”的售后执行严苛,网红蟹太太信任危机凸显,被协会除名屡遭行政处罚

一把“公平秤”,虚立品牌“人设”

在“蟹太太”的品牌叙事中,权辉的身份始终是“行业乱象的挑战者”。他曾公开表示,创立品牌的初衷之一,就是看不惯行业内“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情况。

“螃蟹的水最深。”权辉在一次采访中说,“螃蟹从水里捞上来,等15分钟,它就会掉半两,再加上绳子乱七八糟的重量,价格差很多。”

为了证明品牌的诚信,他提出了一个“破局之举”:在每盒螃蟹里都放上一杆称黄金的小秤。“我放了八年的秤,光秤就花了几百万,因为这个秤,我们得罪了很多同行。”——权辉说。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包退包赔”的售后执行严苛,网红蟹太太信任危机凸显,被协会除名屡遭行政处罚

图源网络

在直播间里,“蟹太太”不断强化其“改革者”形象,反复强调“满黄流油”“死蟹包赔”,将足斤足两和高品质作为核心卖点。这种围绕斤两和品质的承诺,加上成立第二年就签约明星黄晓明代言,使其迅速打开市场。

这一策略获得了商业成功:官网数据显示,“蟹太太”2021年销售额突破2亿元,到了2023年更是猛增至6亿元。品牌的火爆也使其成为各大主播争抢的“香饽饽”,就在2024年中秋节前夕,头部主播辛巴和小杨哥在销售“蟹太太”时,还曾因价格问题爆发公开矛盾,双方都强调自己的货源更便宜,甚至为此在网络上互相指责。今年,头部直播间“蜜蜂惊喜社”曾为“蟹太太”开专场直播。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包退包赔”的售后执行严苛,网红蟹太太信任危机凸显,被协会除名屡遭行政处罚

图源网络

秤不平,蟹不肥:消费者如同“开盲盒”

但在黑猫投诉、小红书等多个平台上,消费者描绘的“蟹太太”图景与品牌叙事截然不同。一场关于斤两、品质与售后的拉锯战,正在上演。

斤两问题较为常见。一位消费者在10月5日的投诉中表示,自己购买的“3两公蟹”,母蟹重量正常,但4只公蟹中有3只明显不足。“商家说运输过程中会有7%的损耗,但我连绳子一起称都不到3两,几乎是欺诈行为。”

类似的反馈在各平台上屡见不鲜。

部分顾客提到了品质问题,“在蟹太太购买的螃蟹,与宣传不符,蟹壳里空空如也”,一位消费者花费260元购买8只螃蟹后失望地表示。另一位天津消费者则在社交媒体上发帖提醒大家“避雷”:“中秋节收到的都是空壳螃蟹!直播间宣传‘满黄流油’,结果无一例外全是空壳。”

当问题出现时,蟹太太售后承诺的兑现成了另一场“拉锯战”。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包退包赔”的售后执行严苛,网红蟹太太信任危机凸显,被协会除名屡遭行政处罚

图源社交平台

被协会除名与屡遭行政处罚

消费者的密集投诉并非孤例。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多次处罚和通报,让“蟹太太”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2024年6月,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发布公告,取消了“蟹太太”运营主体——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会员资格。协会在公告中直言,该公司“多次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对行业造成极恶劣的负面影响”。

2024年4月,苏州市相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行政处罚决定书,在蟹太太阳澄湖发货基地进行现场检查时,对已打包待发的大闸蟹礼盒随机抽取2箱开箱称重。称重前,他们先用100g标准砝码对电子秤进行校验,确认示数准确。结果显示,礼盒内的大闸蟹净重明显低于标注规格,存在“短斤少两”行为。

这家曾强调“放了八年公平秤、敢于得罪同行”的品牌,最终因缺斤少两被处以11万元罚款。处罚决定书中明确指出,其行为违反了《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

此外,公开信息显示,“蟹太太”母公司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曾因多项违规行为被处罚,包括“发布虚假广告”“销售食用农产品标注虚假生产者信息”。仅在2025年3月,该公司因“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定”,被苏州市姑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警告并罚款5000元。

这些处罚与消费者的实际体验形成呼应,也让品牌早期精心塑造的“行业改革者”形象愈发站不住脚。

“蟹太太”曾凭大量营销投入和鲜明的品牌叙事,在短时间内成为大闸蟹行业的网红品牌。2023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并传言冲击IPO。但在这套快速扩张的商业模式之下,产品质量、供应链管理和售后服务体系正在出现信任危机,品牌形象和实际运营之间的落差正在迅速扩大。

这一系列问题并非偶然。蟹卡预售模式在帮助企业提前锁定现金流、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也把不确定性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当产品质量、斤两和售后无法跟上销售规模,预售模式就可能演变成一次集体“踩坑”。

截至发稿,新黄河记者向“蟹太太”运营主体苏州西风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求证,该公司未对上述问题作出回应。 (新黄河调查组出品)

消费者花400元买到臭蟹客服建议蘸醋吃,“包退包赔”的售后执行严苛,网红蟹太太信任危机凸显,被协会除名屡遭行政处罚

留言区等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