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式暨首场学术活动”在复旦大学举行。会上举办了活动月首场学术活动——主题为“人类学有AI/爱”的上海人类学学会年会。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市社联主席徐炯出席会议并致辞。
开幕式现场
金力表示,人类学是一门“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的学科,复旦大学始终将人类学视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上海人类学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全市人类学科研与科普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贡献了扎实的学术力量,彰显了上海人类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学术高度。今天的年会生动诠释了“人类学有AI/爱”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学科穿越技术浪潮、坚守人文本质的初心。复旦大学愿与上海人类学学会一道,继续推动人类学与AI技术、生命科学、艺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协同,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徐炯表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强调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不仅是对复旦大学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上海社科界的共同激励。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智聚力、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潜心问道、述学立论。他希望广大学术社团借助“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平台,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上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提供理论支持、贡献智慧力量。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市社联主席徐炯,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王久存为本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揭幕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外文学院博导刘海涛,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上海科技报高级记者吴苡婷先后以“解码语言基因:数据之镜中的大模型跨语言能力与人类认知共通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医人类学鉴识中的应用”“以科学精神引领找寻曹操墓事件答案”为题作主旨发言。
刘海涛的团队通过涉及数十种语言的数据驱动研究发现:大模型跨语言能力的本质,并非算法的偶然产物,而是数据中潜藏的语言普遍规律在发挥作用。大模型的成功本质是数据驱动下对语言普遍规律的挖掘。数据之镜映照出语言演化的共同脉络——无论印欧语系还是汉藏语系,人类思维共享着超越文化的深层密码,而语言作为一种人驱动的概率系统承载了人类认知的共通基因。
黄平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传统法医人类学的鉴识模式。通过深度学习与三维重建结合,AI可从颅骨生成面貌模拟,实现更高保真度的人像复原;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可在样本稀缺条件下扩充训练集,优化性别、年龄、容貌复原等识别模型的精度。同时,大模型还可自动生成鉴定报告、辅助特征描述与案例分析,显著提升法医鉴识的工作效率。未来,AI将会成为辅助法医开展人类学鉴识的有力工具。
从“学科式科普”迈向“复杂性热点事件科普”,复旦百年人类学丛书之二《追根寻迹——探寻“曹操墓事件”背后的真实》一书以“热点事件 + 深度调查”的方式探索出“+ 科普”新范式,生动展现了“质疑-举证-再质疑-再举证”的科学求证过程,是科学文化叙事重构的典型案例。该书作者吴苡婷回顾了创作历程。
“学会学术活动月”是上海市社联精心培育打造的品牌学术交流活动。在过去的近20年时间里,2300余场学术研讨活动先后在“活动月”的平台上集中亮相,形成了学科交融、学术交流、学派交锋的良好氛围,生动展现了社联所属学术团体联系、团结、引领本学科、本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整合学科力量,共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将有91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活动陆续“闪亮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