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之际
■ 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
大国发展千头万绪,规划先行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实施工作,强调“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
回望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一棒接着一棒跑、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关接着一关过,以中长期战略规划引领和指导发展,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举世瞩目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系统谋划、战略擘画,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
观大局,顺大势,行大道。面向“十五五”,我们要读懂中国发展时代方位、认清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把握未来发展战略路径,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百年变局中把握先机,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在市场发展中占据优势。
(一)
“辨方位而正则。”掌握历史主动,必须读懂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
纵观“十五五”时期发展脉络,时时、处处、事事彰显关键性、重要性。正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所强调的,“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
“关键时期”何以关键,就在于我国处在国内外形势深刻复杂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新要求新期待的发展环境;处在向着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方向更深更远进发的重要阶段;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的关键时期。
认清历史方位才能找准前行方向,把握时代大势才能赢得未来发展。
看历史定位,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图景里,在奋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坐标上,“十五五”时期是向着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五年,上承“十四五”,下启“十六五”,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
看使命任务,在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途上,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9年完成300多项重要改革任务的布局中,“十五五”时期任务艰巨、使命重大,需付出更多心血、更大努力,为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形成积厚成势、夯基垒台的重要支撑。
看关键节点,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背景下,在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实践中,“十五五”时期将迎来建军100周年、改革开放5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80周年、实现碳达峰目标等重大历史节点,必是载入史册、镌刻心间的关键时刻。
看时代特征,在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情况下,在我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十五五”时期对内需要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内需不足等矛盾,对外需要应对“逆全球化”和“脱钩断链”等挑战,持续打造发展大国、消费大国、创新大国、工业大国,锻造强筋健骨、蓄势赋能的发展韧性。
面向“十五五”,只有辨明历史方位、看清时代大势、把准前进方向,才能把握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主动。
(二)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关键时期要有关键把握,准确认识“时”与“势”,辩证看待“危”与“机”。
相较于以往的五年规划期,“十五五”时期最突出的特征是,面临的时代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身处的国内外形势更为复杂多变。
从外部看,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贸易摩擦与地缘冲突日益加剧、大国博弈与科技革命相互交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与国际秩序深刻变化。
从国内看,改革发展与安全稳定任务繁重、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外部需求收缩与国内需求不足两重掣肘、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压力叠加共振。
变局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关键是怎么看、怎么办。片面、静止、孤立地看,只能陷入“一叶障目”的迷茫,错失良机、悲观消极、止步不前;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就会保持“洞若观火”的清醒,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开辟新局。
毋庸讳言,“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明显增多。但应该看到,我国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战略机遇大于风险挑战、有利条件强于不利条件、积极因素多于消极因素。
看基础,我国拥有超大的经济体量、广阔的市场空间、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以及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成为稳住经济底盘、筑牢发展根基、实现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看优势,我国拥有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的人才优势,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看韧性,独特的制度和体制优势、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合理的产业结构、庞大的内需市场、有效的宏观调控、强劲的创新动能、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共同增强我国经济韧性、提升我国发展底气。
看潜能,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状蕴藏着巨大的发展空间,14亿多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对应着庞大的内需潜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政策实施将有效释放内生动力、拓展市场空间。
国际横向比,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7%左右,稳居全球第二;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同时,制造业、货物贸易、外汇储备、能源生产、人力资源的规模居全球第一,服务贸易、消费市场的规模居全球第二。
国内纵向比,从2012年到2025年,我国经济总量实现从50多万亿元到140万亿元左右的历史性跃升,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
“处大事贵乎明而能断,不明因无以知事论断。”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变”与“不变”,是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发展全局的基础。
“变”是常态,“不变”是规律。我们要以“不畏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清醒头脑认识“变”的形势,以“乱云飞渡仍从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战略定力把握“不变”的方向。
(三)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发展环境,要把握“总钥匙”、打好“组合拳”、牵住“牛鼻子”,以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改革推动“十五五”时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一是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因此,“十五五”时期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增长是有质量、有效益、没水分、可持续的增长。同时,必须用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等关键工具,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壮大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以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线,激发经济向新向好的强劲动能。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演进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是“十五五”时期的重要发展方向,要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资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石。
三是以扩大内需为核心,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我国有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关键是如何把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带来的发展底气转化为发展动力、把大国经济纵深广阔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内需不足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十五五”时期,要以大力提振居民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推动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做强国内大循环,积蓄更强发展动能。
四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关键,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弱项,教育、医疗和养老的负担形成民生领域的“三座大山”,抑制消费潜力。“十五五”时期将进一步推动财政支出从“投资于物”向“投资于人”转变,加大财政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领域的投入,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五是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引擎,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增添动力、挖掘潜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十五五”时期,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围绕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要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围绕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等。
六是以统筹发展和安全为抓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风险挑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只有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把举措部署得更周密一些,才能为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提供坚实保障。要以“内外兼修”的双向奔赴、开放包容的积极姿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以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目标已定、方向已明、思路已清。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毫不犹豫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无论征途如何险峻、风云如何变幻、环境如何复杂,只要我们保持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发展进步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
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大国的发展欣欣向荣,光明的未来熠熠生辉。
面向“十五五”,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定续写新辉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定开创新局面,人民生活水平必定跃上新台阶。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