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市值300亿港元的‘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如今只剩8亿港元市值,股价从27港元暴跌到7毛钱,蒸发超90%!四年狂亏12亿,今年上半年又赔掉1个亿——它到底做错了什么?”

曾经,呷哺呷哺用一人食小火锅的方式捕获了一群白领以及学生党,人均消费只用三十左右,凭借着一人一锅和高性价比在火锅江湖中占据一席之地.

前段时间,呷哺呷哺公布了2025年的业绩预报。预计上半年收入约为人民币19亿元;净亏损约为人民币0.8亿元至1.0亿元之间。2021年至今,呷哺呷哺累计亏损已经超过13亿元。

亏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呷哺呷哺在坚持走高端路线。这不仅与创始人的初心相悖,也与大众消费变化反着来。

5年亏13亿,呷哺呷哺为什么没人吃了?

2014年12月17日,呷哺呷哺在港股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

2014年后,呷哺呷哺几乎一直都在涨价。客单价从2014年的44元,一路升至2023年的62元,涨幅超40%。呷哺呷哺套餐价格从三四十,最高涨到七八十。

而小火锅赛道,大部分走的都是30块钱吃得饱的路线。

海底捞推出59.9元的小火锅。南城香的半自助小火锅,最便宜的蔬菜锅只要22元,这几年爆火的围辣小火锅,锅底定价仅2元,人均消费低至二三十。

5年亏13亿,呷哺呷哺为什么没人吃了?

消费者的选择日益多样,呷哺呷哺在产品特色、服务质量、门店环境等方面未能持续突出优势。

面对火锅赛道大洗牌,创始人贺光启想要通过降价来夺回消失的顾客。2023年,呷哺呷哺高调宣布“套餐价格回到十年前”。客单价从2023年的62.2元降至2024年的54.8元。

然而当性价比成为餐饮业复苏的关键命题,呷哺呷哺这场迟到的自救能否挽回消费者?仍需要市场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