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援引法国媒体报道,卢浮宫博物馆19日被抢的9件拿破仑时期珠宝已有两件被找回,其中包括一顶皇冠。然而对于其余7件文物,回归之路仍遥遥无期。上游新闻注意到,这不是卢浮宫博物馆首次遭遇盗抢,那些此前被盗抢的文物如今下落如何?为何被盗文物难以追回?国际上有哪些追踪文物的机制,效果如何?对此,上游新闻进行了了解。
问题1:卢浮宫著名文物失窃案有哪些?《蒙娜丽莎》曾牵连毕加索
卢浮宫历史上多次发生盗窃事件,最著名的是1911年,名画《蒙娜丽莎》不翼而飞,两年后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被找到。
当年8月21日,意大利籍油漆工文森佐·佩鲁贾混入卢浮宫,轻松拆下画框,将画藏于外套下逃离。次日,法国画家发现画作被盗,卢浮宫紧急关闭一周,消息震惊全球。
一开始警方调查混乱,误将诗人阿波利奈尔与画家毕加索列为嫌疑人。佩鲁贾将画作藏于公寓两年,1913年试图出售时被捕,12月10日《蒙娜丽莎》完好无损被寻回。佩鲁贾称偷画是出于“爱国之心”,最终法院因其爱国情操判处他1年又15天监禁,实际服刑7个月。
文森佐·佩鲁贾与《蒙娜丽莎》。潇湘晨报
1976年阿波罗画廊里的查理十世的加冕剑被盗,后面再无下文。
1983年,又有两副文艺复兴时期的盔甲从卢浮宫失窃,直至近40年后才得以找回。
1998年,一幅价值高达3000万美元的法国19世纪画家柯洛的名画《塞夫勒的道路》在卢浮宫被盗。这成为当时最大规模、最耀眼的艺术品盗窃案之一,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塞夫勒的道路》是柯洛于1844年创作的一幅油画,展示了一段安静、田园的乡村小路,周围环绕着树木和房屋。这幅画作是柯洛早期作品中最著名的一件,是卢浮宫博物馆珍贵的艺术品之一,定期进行展出,吸引了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经过20多年的时间,这幅名画仍未找回。这些案件都促使卢浮宫多次升级安保。
问题2:被盗抢文物能追回吗?有数据称追回比例仅8%
虽然卢浮宫拿破仑时期珠宝被抢案仍在调查中,但被抢文物可能的流向,从2023年大英博物馆失窃案后的媒体报道中可见一斑。
据海外网2023年8月29日援引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英媒称,世界上最大的被盗艺术品和收藏品私人数据库“艺术品遗失登记簿”显示,在过去的30年中,有近3700件艺术品和文物从英国的博物馆和画廊失踪,只有295件被寻回,仅占比8%。艺术品追回方面的专家们认为,如果被盗物品在12个月内找不到,它们很可能会在国际上进行交易,最终落入个人手中。
卢浮宫被盗祖母绿文物。封面新闻
另据新民晚报2024年5月报道,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正在调查疑似属于大英博物馆的数百件珍宝被卖给美国买家的案件。据称,美国执法机构还协助返还了268件大英博物馆声称属于它的藏品。据此前英国媒体报道,大英博物馆2023年表示,其收藏的多件古代宝石、珠宝和其他珍宝失踪、被盗或受损。
大英博物馆表示,1500件被盗或失踪的珍藏中,迄今已找到626件,另有100件已有下落但尚未归还。博物馆认为,已被解雇的展馆负责人彼得·希格斯在eBay上向至少45名买家出售了物品。
不过,美国并不是卖家“销赃”的唯一目的地。丹麦古董商伊泰·格拉德尔是第一个提醒大英博物馆留意盗窃的人,他追踪到多个城市的买家购买了这些物品,包括汉堡、科隆、巴黎和中国香港。
对于10月19日发生的卢浮宫博物馆失窃案,法国最大的拍卖公司之一、巴黎德鲁奥拍卖行总裁亚历山大·吉凯洛表示,犯罪分子最好能意识到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主动归还这些珠宝,因为这些珠宝的名气太大,几乎完全无法销赃,即便他们试图拆解珠宝、单独出售。吉凯洛还表示,由于官方尚未公布本案具体细节,目前难以对被盗珠宝进行准确估价,但仅窃贼在逃跑时遗落的一顶“欧仁妮王后后冠”可能就价值数千万欧元。他强调,这些被盗物品代表着法国的文化遗产,其价值根本无法单纯用金钱来衡量。
问题3:为何文物被盗后难以追回?跨国追赃成最大问题
无独有偶,近几年来,多家著名博物馆先后遭遇盗窃和抢劫。上月,巴黎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遭窃,价值约60万欧元的藏品被盗;利摩日的阿德里安·杜布谢国家博物馆被盗,失窃藏品包括中国瓷器,损失估计达650万欧元。
“如今,艺术品已成为有组织犯罪的新目标。法国博物馆必须学会自我防御。”法国文化部长达蒂强调,过去40年来,这些大型博物馆的安全保障工作几乎无人问津。“犯罪分子总是在寻找新的牟利目标。”法兰西岛地区全国警察联盟负责人指出,这类场所的安保措施与它们收藏的珍贵文物并不相称。
在国际层面,已有多项机制支撑文化遗产追索。国际刑警组织INTERPOL的 “Stolen Works of Art” 数据库截至最新公开数据已收录近57000件被盗或下落不明的艺术/文化物品,该数据库亦对公众开放其配套移动应用ID-Art以便快速比对。
国际刑警组织官网截图。封面新闻
INTERPOL在其官方材料中指出:“文化财产贩运是一种低风险、高利润的犯罪活动,常与有组织犯罪网络相关联。”
此外,文化遗产相关国际条约亦早已存在:1970年由UNESCO推动的《防止非法进口、出口和转让文化财产公约》(UNESCO 1970 Convention)以及1995年UNIDROIT推出的《被窃或非法出口文化物品国际公约》(UNIDROIT 1995 Convention)为追索与返还提供法律框架。
但即便制度完备,追索之路仍充满障碍。跨国法律适用不一、证据链易断、藏品一旦被拆解、时效拖延、执法协作复杂——这些都使得“追回”比“丢失”更难。
问题4:欧洲博物馆为何频频失窃?管理松散叠加社会动荡
近些年来,欧洲的博物馆多次发生重大失窃案。
2008年,一伙窃贼闯入瑞士苏黎世的“比勒基金会”博物馆,盗走了价值1.6亿美元的4幅油画。这4幅画分别出自梵高、塞尚、德加和莫奈之手。梵高与莫奈的作品很快被寻回,塞尚的画作则在2012年才被找到。
2010年,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遭窃,总价值达1.2亿欧元的5幅名画被盗。其中包括毕加索的《鸽子与豌豆》、马蒂斯的《田园曲》,以及莫迪利亚尼《持扇的女人》等。2017年,3名窃贼被捕,但声称已经将5幅名作全部销毁。
2012年,窃贼从荷兰鹿特丹的“康索现代艺术中心”盗走了毕加索、马蒂斯、莫奈等艺术家的7幅画作,价值数千万欧元。2013年,一名罗马尼亚男子及多名同伙因该起盗窃案被定罪,但7幅被盗名画下落不明。
同一年,希腊国家美术馆3件艺术品遭窃,其中包括毕加索1939年创作的《女人头像》,以及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作品《磨坊》。2021年,希腊警方宣布,失窃九年的这两幅作品被找到。
2019年,位于德国东部德累斯顿的绿穹珍宝馆被盗,窃贼盗走了镶嵌着4300余颗钻石的珠宝,这些珠宝估价超过1.1亿欧元。大部分珠宝后来被追回。
10月19日,在法国巴黎,警察聚集在卢浮宫博物馆外。新华社
2020年,梵高名作《春日花园》在出借给荷兰辛格·拉伦博物馆展出期间遭窃。2023年,荷兰警方宣布追回该画作。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表示,卢浮宫的盗抢案件,实际上只是近年来一些欧洲国家发生重大事件的一个缩影。首先,多数的欧洲文物保护单位等文化机构的管理相对松散,多半采取以社会为主体来进行管理;同时政府的支持并不体现在政府对这些单位进行强力保护等方面。这些事件的背后暴露出欧洲一方面在文物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同时也折射出当前欧洲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动荡的时期。
上游新闻综合自 央视新闻、海外网、浙江日报、封面新闻、北京商报等